首页

老婆用鞋跟插马眼

时间:2025-05-28 11:21:13 作者:云南澜沧:一头印度野牛与家牛相伴16年 浏览量:44292

  中新网普洱5月26日电 (黄兴鸿 许梦诗)“刚开始以为是谁家走失的小牛,我们好好照管着,后来才知道它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印度野牛。”26日,家住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发展河乡连排坡小组的李小仙介绍,她家与这头印度野牛已和谐相处16年,会一直保护好它。

  澜沧县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位于云南西南部,与缅甸接壤,是电影《芦笙恋歌》诞生的地方。

图为印度野牛“娜姑”(左一)与家牛一起准备上山觅食。许梦诗 摄

  李小仙是拉祜族,依托连排坡小组丰富的林草资源,养着一群黄牛和黑山羊。

  “2009年的一天,我婆婆上山放牛羊时,发现一头黑色的小母牛加入我家的牛群。”李小仙称,小牛当时约1米高,比较瘦,以为是周边农户家的,也就好好照管着等主人来认领。

  在李小仙一家精心饲养下,小牛慢慢长高长胖,四肢开始长出白毛。看它长得漂亮,还为其取了个拉祜族名字“娜姑”,意为“漂亮的小姑娘”。

  “‘娜姑’长得很快,高出我家黄牛很多,再到后来,低矮的牛圈它钻不进去,夜间就住在牛圈外的树林里,白天则和我家的牛羊一起上山,我们也会喂它一些草料及盐巴。”李小仙介绍,“娜姑”对她一家人都比较温顺,但对陌生人警惕性较高。发展河乡人民政府、派出所等得知此事后,前来了解情况,“娜姑”身份得以确认,是印度野牛。

图为“娜姑”与家养牛羊和谐相处。许梦诗 摄

  云南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卢文介绍,印度野牛因成年后四肢长有白毛,也称白肢野牛。体长可达2.5至3.3米,肩高1.9至2.2米,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在中国主要生活在云南省南部和西藏南部,数量不足200头。在普洱,印度野牛主要分布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和思茅区。其中地跨澜沧与思茅的云南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共有29头印度野牛。

图为体型高大的“娜姑”为正在进食的家牛进行警戒。许梦诗 摄

  卢文称,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印度野牛喜群居,其中一头体型较大的雌性为首领,刚出生的小牛毛发为黄色,6个月时四肢开始长白毛,到9个月时毛色已和成年的一样成黑色。成年雄性大部分时间里独自栖息,在交配期间才和成年雌性接触。“娜姑”应该是与家族成员走散,才融入李小仙家的牛群。

  发展河派出所民警介绍,该乡常态化开展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工作,目前辖区内共有11头印度野牛,但只有“娜姑”与家牛长期生活在一起。民警叮嘱李小仙一家,要照管好“娜姑”,他们也正努力尝试让“娜姑”融入附近的野牛群中。(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珠江金融论坛聚焦培育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

凌晨5点15分,他们完成了临潼站10组道岔的清理任务,忙碌了近3个小时的房康和工友们拖着疲惫的身躯下班了。路肩上留下了一串串“新鲜”的脚印,棉服在身体热量的散发下,冒着热气,一个个背影在风雪中显得格外坚定有力。

“新朋”“旧友”拖家带口齐聚 美丽中国引“客”来

2024年以来,重庆市人力社保局推进农民工就业创业、权益维护、城市融入等重点服务工作。全市793.6万农民工就业态势保持总体稳定,农民工转移就业基本实现“应转尽转”。其中,市内就业538.1万人,占比67.8%;市外就业255.5万人,占比32.2%。此外,各级各部门还合力做好农民工工作,推动农民工与本地居民同等享有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每年有超过20万农民工落户城镇。

【央广时评】促进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让中国“智”造释放更多活力

记者了解到,整个园区通过智能交易系统监测每天蔬菜的进场量、销售量和价格,并且通过实时比对分析数据,及时调配,保证整个市场内货量的充足和价格的稳定。从蔬菜的来货产地的信息上,记者看到,蔬菜有来自广东、云南、福建、还有浙江等地。目前,蔬菜的运送畅通。

“三城记——明清时期的粤港澳湾区与丝绸外销”展览将亮相香港

论文作者称,这项研究得到的化合物(命名为AM-2-19)在人类肾脏细胞和小鼠中对肾脏无害,同时作为抗真菌治疗仍有很好疗效,这一治疗对抗菌药耐药性的抵抗也相对较强。

回款“绕开”医院!多地斩断医药腐败利益链

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副馆长郭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传统的展览与知识普及已不再能满足人民对博物馆的多样化需求,博物馆要充分发挥好收藏、展览、科普宣教和科研职能。但是目前,许多基层地方博物馆存在资金不足、科研能力相对薄弱问题。他认为,不做科研的博物馆是没有活力的。郭进建议,要加大对基层博物馆自身人才的培养,打破传统的职称评聘比例,加大基层博物馆高级职称的比例,畅通专业人才培养渠道和上升通道。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留住人才,充分发挥其职能。“每个博物馆哪怕有一两位真正的静下心来做好科研的人员,这个博物馆就会不断发光发亮。”(记者 王世博 制作 刘鹏)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